水族造景艺术中的中国山水画技法

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理念中,"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起到了总览全局的重要作用。山水画的构图既以自然山水客观规律为依据,又加入了画家的主观创作因素,这与生态水族造景的创作理念有着相同的艺术共性。作画与造景一样,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捜集素材,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创作自己的的作品,进而表达自己的也象之境。两者有着相同的创作途径,都是运用各种手段来描绘自然之景,通过形式美的法则来表达审美感受。这些法则包括宾主藏露、取舍虚实、疏密开合、纵横交错等关系。将这些表现手法融入到水族造景设计中,构成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中国的山水画采取视点运动的鸟橄画法,即"散点透视",又叫"移动视点透视"。这种使客观形体在纸上表现出空间、立体之感的透视方法,将移动的视点整合在一幅画中。鸟橄动态连续的风景画构图,十分符合自然水族造景的构图原则。水族造景需要利用山石、沉木、水草等单一素材巧妙地组合成广阔深遽的景观画面,构成动观序列。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一一《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自山下而仰山蟲,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么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么平远。选取了"高远、深远、平远"为观察的三个角度。运用到水族造景的视觉角度创作时,我们也能够利用三远法来表现"远近山川,腿尺千里"的真实空间感。

1、高远:高远的构图通常来表现大开大合的全景画面,意境幽深博大。峰峦叠嶂、连绵不绝石景居多。

2、深远:深远的构图则表现迂回曲折、苍郁浓密的密林场景,这种构图透视效果极强。

3、平远:而平远法多用来处理视野开阔、布景平衡的和谐自然景观,意境悠远闲静。

在自然水族造景中对山石位置的摆放及骨架设置,正可以借鉴明代画家粪贤《画诀》中对散置石的描述。"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后联络。画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石小宜平,或在水中,或从王出,或有着落。"

这种将石料零散布置的手法要求在布景时做到有聚有散、疏密有致、宾主分明、顾盼呼应、高低错落,使众石散而不乱。在自然水族造景时对于山石为单元的聚散组合亦要做到统筹兼顾,同时注意朝向呼应,或树立或斜依,形成良好的节奏起伏。而在群体石组为单元的群置构图,其布置应做到若山岩余脉断续不尽,或散落如风化残石主从分明。使画面既不失自然山石神韵,又符合造型构图之原则。

另外山水画中有着截图置景的表现手法,其特点是留白、简洁、少胜多、边角呼应。在中国画家的观念之中,在画卷上利用留白的方式创造出无穷的空间。在一幅有魅力的中国山水画中,由笔墨之气径行而造成种种大小排列不等的空白,会时而遗入形内,时而又腾于物外,产生或内或外、或多或少、或现或隐的微妙变化,既可穿插于小的局部画面,使其更具调理;也可让整体全局大空间之间形成映带,形成气势恢弘的意境。将全景山水转向边角构图的手法十分实用于小型尺寸的水族造景画面当中。在空间布局上人们欣赏的视觉中也由色彩丰富而富有张力的主景向着画面边角处留白的化妆沙过渡。在视角距离上由远观转为近看,构图由宏大转向特写。

中国画既遵循透视上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又不完全拘泥,而是随作者的创作意图,打破焦点透视的视觉范来摄取景物,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王维《山水诀》有云:"爬尺之图,写千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写于笔下"。便是中国山水画对透视运用的体现。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再生态水族造景创作时用来借鉴。